工业设计专业具有适应面广、应用性强的专业特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激烈。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确保本专业的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学有所用,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自2000年以来,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两次修订。根据教育部关于新时期本科生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广适应”的教学指导方针,在参考部分院校同类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得出一个合理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务实与创新”。“务实”就是要立足于本校的实际办学条件,设置与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创新”是建立在务实基础上,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正确理解和对现有教学资源合理运用,绝不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盲目攀比,因此本专业的特色是培养能从事农业和工程机械、交通工具、电子产品和轻工产品等工业产品外观、色彩和人机交互设计的高级设计技术人才。
“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具体表现为:
1、培养定位于从事农业和工程机械、交通工具、电子产品和轻工产品等工业产品外观、色彩和人机交互设计的拔尖创新型学术研究类和应用创新型复合应用类工程技术人才。专业依托于农业机械化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两个重点学科。
2、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差异”的培养理念,以农业机械、机械产品和交通工具外观、色彩设计和人机交互为专业特色,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强化了学科及专业基础;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注重课程设计和工程实习等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注重学生个性选择,提供多样化发展空间,适应学生差异化发展需要。
3、体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对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在培养体系上与专业认证保持一致性。
基于上述特色,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完善培养模式:
1、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学生操行和学籍管理等纳入学校统一规范化管理范畴,以加强学生基本素质培养;
2、合理规划各类选修课及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
3、不断加强课程改革,完善实验、实习条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
4、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让学生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5、设置合理的专业方向选修模块,既充分利用了学校的现有教学与科研资源,又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依据教育部和南京农业大学对本科生教学的指导意见,建立了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 “三平台必修、四类型选修” 的柔性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纵向划分为公共基础类、专业基础类和专业核心类3个必修课平台,横向划分为公共选修、科类选修、专业选修、科类方向选修4个选修课类型,原则是通过“平台”结构奠定学生的宽口径学科基础和专业特色,通过“类型”结构在平台内和平台间形成选修空间并扩大选修半径,允许学生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适应性又具有多样性;培养方案在加强实践教学方面,确定了“三文”(专业文献综述、社会实践报告、毕业论文)在培养方案中的重要位置,并规定学生必须通过专业综合能力测试,获得相应的学分方能毕业;建立了课内实验教学、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同时拓展专业面,设置了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方向模块,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余地,充分调动了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
本专业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调整为三大课程体系:人文与设计理论基础,设计表达,产品设计及综合实践训练。各个课程体系包括的课程有:
人文与设计理论:工业设计史论、产品设计原理与方法、设计心理学、形式语言与设计符号学、视觉传达设计、人体工程学、工业设计工程基础、造型材料与工艺、模型制作等。
设计表达:工程图学、阴影与透视、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基础、设计表达、视觉传达设计、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数字化建模等。
产品设计及综合实践训练:产品形态设计、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系统设计、家电产品造型设计、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设计研究、各类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